close

這個問題是我思考很久的問題,關於[平衡]的問題。

常常我們在跟他人互動的時候,會過度在意他人的目光和評價,進而讓我們做出口是心非、言不由衷、心口不一、陽奉陰違的事情,比如明明很在意別人傷害自己,但還是要說沒關係,因為這樣才顯得大度。

可是問題來了,我們為什麼要顯得大度?

[是給自己看的還是給別人看的?]

我們在與人互動的份際之間常常委屈了自己,放大了他人,然後不斷地用其他方法讓自己好過,比如聲光娛樂的抽離、過度飲食的片刻滿足、自我安慰的安慰說詞等等。

其實我們可以嘗試更平衡些,我所謂的更平衡些指的是[明確地做自己],這個方式便是理解與接受自己的立場並勇敢表示出來。

有的人總覺得做自己會傷害他人,但我必須明白的說他們誤解了做自己的意思,難道做自己是毆打他人、辱罵他人、貶低他人嗎?不是的。而是讓自己感到舒適且自在,不以他人目光或評價為依據的自我表述,但這不需要傷害別人,有時候我們只需要拒絕別人的強加或邀請。

身為佛教徒的自己,我對於[利他]這件事有很多的困惑和迷惘,我曾有朋友說了她自己的經驗,主要是她透過傾聽幫助朋友,但發現這些朋友只是在倒垃圾。她的經驗讓我反思了許久,我們常見的行為大多數是在抱怨與互相取暖,但其實對自己和他人沒有幫助,甚至會去加強負面的迴圈。

而且利他這件事情究竟要做到多少才叫利他?

我很欣賞有的人把自己奉獻到宗教之中,但是過度地奉獻讓家庭失衡是不可取的,這是一種失衡。

我也很欣賞有的人把自己的金錢、體力奉獻給社會上需要的人,但是過度的付出讓自己成為被幫助的對象,這也是一種失衡。

[自利與利他之間對我們現世的人而言是不必刻意分割的],我們可以有自利的心做利他的事,現階段的我們始終都是人類,有渴望和慾望,只是我們需要去分辨哪些事需要、那些事想要。

我很喜歡聖嚴法師的一句話: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;能要該要的才要,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。我們很多時候都以為能要該要的也不要就是利他,就是捨、就是布施。但其實可能會讓我們採到誤區,我認為能要該要的應該要,這是給自己和他人平衡的功課。

舉一個我很讚嘆的例子,這是一個網路PTT的紅人,他以實驗的精神去實行佈施與獲取福報的正向迴圈,他排除了有心的操作的這個因素,確實整個因果和能量場給了他正向的回饋,他確實在物質上大幅的提升,他最後也改變了,變成是發自內心的佈施,形成一個習慣成自然的狀態。

這是今早靜坐時的一點內心浮動,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平衡於自己和他人的想法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青雲姐姐(夏生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